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务公开 > 健康科普

胆囊长了“一块肉”,切还是不切?会不会癌变?

来源:本网时间:2025-01-07 分享:

每次体检后能给人带来不小惊吓的

除了结节、囊肿这两位“常客”

还有一种做腹部彩超经常发现的

图片

“又是息肉啊,听说好像不用切…”

“但是听别人说不切又会癌变”

胆囊息肉到底是去是留

其实与胆囊健康息息相关

今天就给大家一个准确答案~

图片

       胆囊息肉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胆囊黏膜上出现的类似球状或半球状的隆起性病变。简单来说就是胆囊里长出了“息肉”,这些病变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

图片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常见的如胆固醇性息肉,往往是胆汁中胆固醇代谢异常,析出结晶并沉积在胆囊黏膜上形成的,大多呈多发性,个头通常较小,这类息肉恶变几率相对较低。

       肿瘤性息肉:胆囊腺瘤,虽然占比不高,但具有较大的恶变潜能,一旦恶变为胆囊癌,预后较差。

图片

       超声波检查:胆囊息肉筛查的首选方法。通过超声波探头在腹部进行扫描,可以了解胆囊内的息肉情况,包括大小、数量、位置等。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而且准确性高。

       CT和MRI检查:当超声波检查无法确定息肉的性质时,建议进行CT或MRI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以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

       血液检查:通过肿瘤标志物等指标判断胆囊息肉的恶性程度。

图片

图片

       ❶ 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较大的息肉更容易发生恶变,就如同一个“定时炸弹”,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医生往往会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绝后患。

       ❷ 息肉基底宽广:这种息肉就像在胆囊壁上深深扎根,相比有蒂息肉,它与胆壁的联系更为紧密,恶变的可能性更高,通常也需要手术处理。

       ❸ 息肉合并胆结石:结石在胆囊内反复摩擦、刺激胆囊黏膜,会增加息肉恶变的风险,此时手术既能去除息肉,又能解决结石问题。

       ❹ 息肉在短内迅速增大:这表明息肉细胞可能处于活跃状态,有恶变倾向,及时手术可防止病情恶化。

       对于暂时不需要手术的息肉,要定期复查超声,密切关注息肉的变化,一般建议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

       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减少胆囊负担;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维持胆囊正常的代谢功能。


本期科普医生介绍

图片

黄小准

肝胆外科 主治医师

       • 临床擅长:

       从事胰腺肿瘤,胃肠道肿瘤,肝胆肿瘤的诊断和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及相关转化医学研究。

       • 医生简介:

      担任深圳市医师协会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发表论文15篇,部分成果于国际大会(2019A-PHPBA;2019APA;2022IHPBA;2022ESMO-ASIA)壁报展览;2022年深圳肝胆胰外科中青年医师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大赛第二名,第二届普通外科手术南中国赛区三等奖。

       • 出诊时间

       肝胆外科门诊:周一、周三、周四上午

       胰腺肿瘤门诊:周六上午

       肝转移瘤门诊: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