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终成“峰”丨高质量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圳样板”
记者
王院长,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您如何评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在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道路上的探索?

这个探索要追溯到2014年。
当时近2000万人口的深圳没有一家肿瘤专科医院,群众得了肿瘤大病只能远赴外地求医,办医需求十分迫切。
受深圳市人民政府邀请,赫捷院士带着我们一行人到深圳现场调研交流,商讨合作办医意向,以解决深圳人民的燃眉之急。2016年11月,原国家卫计委批复同意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从筹建到现在,已经十年过去了。我们在赫捷院士的带领下,真正扎根深圳、扎根大湾区,建院五年获评“三甲”,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不仅深圳市民在家门口看大病有“医”靠,还有越来越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2023 年非深圳医保的患者占了48%,其中港澳患者已逾 300人次。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出现具有诸多“标志性”意义。从建院那天起,它就承载了非同寻常的使命,结束了深圳没有肿瘤专科医院的历史。作为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单位,它还是深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减少跨省就医及加快短板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十年开拓,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埋头苦干、稳扎稳打,不仅成为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路径探索的有益实践,更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为“新引擎”,在更高起点上奋楫扬帆,打造中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建设的深圳样板。
为了给 2000 万深圳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017年3月18日,深圳市政府与肿瘤诊治“国家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正式签约,合作运营深圳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下称:深圳医院)。
时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副主任马晓伟为医院揭牌时曾寄望这家医院: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下称“医科院肿瘤医院”)被誉为肿瘤界的“黄埔军校”,这支肿瘤诊治“国家队”进驻深圳后,深圳整体肿瘤疾病的救治能力得到大幅的提升。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深圳医院党委书记赫捷院士开创性提出“一院两区”顶层设计,向社会公开承诺“你在北京看病怎么样,在深圳就能怎么样”!北京、深圳两院区已全面实现管理同质、人才共享、技术平移、信息互通、科研互助。
北京总院常驻专家40人,派遣专家12人。
累计派驻专家已达243人次,不完全统计支持深圳医院建设专家超3000人次。
每年在深人员占深圳医院员工总数的比例,保持在15%左右。
其中深圳医院管理团队中总院派出人员占比60%,高级职称人员占总派驻人员比例为76.95%。
“医生,帮我安排下午化疗,我下班后过来深圳治疗。”
这位把去医院化疗说得像约友人下班去看电影一样平常的阿伯,是患肺鳞癌ⅢB期的香港居民秦先生(化名),被胸外科主治医师余向洋博士称为“最淡定”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在确诊为肺鳞癌ⅢB期后,秦伯的妻子四处打听,最终选择了深圳医院。
胸外科主任医师马锴建议秦伯采用“新辅助免疫药物+手术治疗潜在可切除 IIIB 期非小细胞癌”的治疗模式。这是胸外科率先在全球开展的专门针对该分期人群的注册临床研究。
接受新辅助治疗后 ,秦伯身上成功上演了“ⅢB期肺鳞癌消失术”。据悉,已有百余名局部晚期肺癌患者从这一临床研究获益,深圳医院该类人群的手术率、根治性切除率、病理缓解率及近期生存结果均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
落地不到 7 年的时间里,医科院肿瘤医院在深圳打造了肿瘤专科“国家队”的孪生体,从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为深圳肿瘤专科发展树立了“国家队”标准。
“胸外科单孔胸腔镜”“经颈纵隔镜”等手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妇科引进新技术“经脐单孔”“经阴道单孔”属全国先进水平。
泌尿外科、头颈外科、乳腺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等开展超高精尖手术,120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广东省、深圳市率先开展,填补区域医疗技术空白。
“国家队”来深后,彻底改变了深圳市民“得了肿瘤大病跑北上广”的求医路径,助推了全省医疗事业发展。从本地肿瘤患者“向外走”,到大批外地患者“飞深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 深圳医院配备的达芬奇机器人 ]
除了手术机器人,深圳医院还拥有不少放疗“神器”,比如能螺旋断层扫描的TOMO。
23岁的小关(化名)受皮肤病折磨十年,从杭州远赴深圳求医。全国放疗学界“牛人”、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王绿化教授带领医科院肿瘤医院派驻的放疗科金晶教授等专家,准确诊断出他患的是较罕见的“蕈样霉菌病”,放疗团队给小关定制了治疗用的“潜水服”,用“甜甜圈”一样的 TOMO 设备 360°无死角往小关身上照射电子线。
[ 深圳医院配备的TOMO螺旋断层放疗 ]
与此同时,他所躺的“治疗床”也可以往前移动,每照射完一个部位,就自动往前推,“甜甜圈”在他身上划出一圈一圈的螺旋,使全身的病变部位都得到“雨露均沾”的照射。小关经过15次放疗症状就大大缓解。
此外,全球唯一整合了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影像实时监控、追踪系统的放射治疗系统,广东省引进的公立医院第一台射波刀也已投入使用;深圳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已基本完成建设,五室质子治疗系统已安装调试完成,即将进入临床研究和应用阶段……
深圳市已划拨204.6亩用地用于医院建设
投资医院医疗设备约14.85亿元
建安工程投资总金额45.68亿元
建成医院一期和改扩建一期工程,在建改扩建二期和深圳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项目,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已完成立项
到2025年,医院总建筑面积将达48.11万㎡,编制床位达2300张
然而,肿瘤诊治“国家队”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医院还促成了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深圳重启,初步搭建了由11家公卫机构、260余家社康中心和15家临床筛查医院组成的“社康中心-公卫机构-临床筛查医院”的癌症综合防治网络。
这也是深圳医院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推进肿瘤预防和早筛的过程中,深圳医院协助当地政府完善了深圳市肿瘤防治布局,建立起深圳市的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癌症防治网络,不断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
去年6月,为啃下县域肿瘤防治 “硬骨头”,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大对基层老百姓治病防病的辐射力,深圳医院又瞄准肿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肿瘤防治区域联盟,探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新路径,开启国家癌症中心肿瘤防治“直通车”下基层系列活动,倾力帮助基层提高肿瘤诊治水平,培养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的当地医疗人才队伍,助推当地医疗技术和临床能力“双提升”。
立足深圳,还要走出深圳
深圳医院这支肿瘤防治“国家队”
始终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紧扣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要求
不断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以实际行动
书写了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