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务公开 > 医院新闻 > 本院新闻

成年人最难的修行:劝父母定期体检!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时间:2024-05-31 分享:

小时候害怕成绩单

长大了怕体检报告

年纪再长点

就更怕看父母的体检报告

平时我们忙于工作、忙于生活

却往往错过了最该留意的——父母的健康

加上部分父母受限于传统观念

“如何说服父母体检”

被大家列为与父母沟通的三大难之一

 图片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案例

或许能给屏幕前为人子女的你

带来一点小小的“警醒”

即使父母再推脱,体检也得尽早做!

图片

  阿娅(化名)出生在湘西的一个小村庄,她的父母是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这对朴实的夫妻和众多劳动人民一样一辈子“勤俭持家”,认为没有不舒服却去医院做检查是乱花钱、不吉利的行为,健康体检的理念不被他们认同。

  因此,阿娅父母也没正儿八经做过体检。

  几年前,阿娅的爷爷因发现晚期肺癌去世,她试图以此为契机,劝说父母做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却遭到了他们强烈地拒绝:

图片

  最后,在阿娅反复的劝说和坚持下,阿娅的母亲终于同意做一次体检,母女俩来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阿娅为母亲选择了含有胃肠镜的体检套餐。

图片

  不查不知道,一查还真有点“毛病”,母亲的体检报告中,肠镜检查报告提示:

  直肠有一处大小约1.2cm*1.3cm的息肉样病变,活检病理结果提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图片

[ 肠息肉示意 ]

  拿到这份报告时,阿娅傻眼了:“腺瘤,是癌吗?是不是需要开刀做手术把它切了?”

  阿娅怀着忐忑的心来到内镜科,内镜医生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管状绒毛状腺瘤不是癌,但是由于它同时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种情况属于癌前病变,需要干预。”

  图片内镜医生:我们通过放大内镜、超声内镜(EUS)以及活检病理诊断等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因为发现及时,您母亲的病变目前只局限于直肠的黏膜层。我们可以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这种内镜微创治疗的方式,将您母亲直肠上的病变完整地切除下来。

  这种方式对比外科手术而言,创伤小、恢复快,不会产生很大的经济负担,您母亲的生活质量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图片

  听完后,阿娅稍稍松了一口气。在医生的建议下,阿娅的母亲在内镜科接受了ESD治疗。母亲出院后,阿娅欣慰地与朋友分享:

  图片:还好母亲体检及时,发现病变早,内镜医生不到1个小时就完整地切除了直肠病变,母亲手术后住了两天就顺利出院了!

  阿娅的母亲也非常庆幸:“原来体检不是乱花钱,还省了钱,看来以后要听女儿的话按时体检。”

图片

图片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提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

  根据2021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在中国的癌症死亡率中,根据死亡人数,最常见的五种癌症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癌症中心内镜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三名工程”肿瘤筛查、早期诊断及微创治疗团队带头人王贵齐教授提出:

图片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互联网的普及下,年轻一代的人对于健康体检的意识越来越高。

  然而综合来看,中国国民的体检意识普遍较低,老一辈人仍停留在过去“看病难、看病贵”的思想中。癌症防治最重要的“早发现、早治疗”难以推行,给他们的健康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年轻一辈作为子女,应打破父母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陈旧观念,关爱父母,让父母树立起定期体检的意识,重视体检,让健康有所保障。

  关于胃肠镜,内镜科医生也给出了专业建议,大家可以收藏记好,遇到父母不理解的情况时,随时转发给他们:

  40岁以上没有任何危险因素的人群,做一次高质量的肠镜后,可以3-5年后再做。

  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有肠癌,或自身有肠道息肉,则建议1年做一次肠镜,之后再保持2-3年的复查周期。


图片

从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现在总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宝”

但只要父母能感受到子女的关爱

哄他们去体检便不算难

不管有没有人提醒您做体检

都要记得定期健康体检哦

平安健康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