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好医生丨影像与病理,揭秘“幕后英雄”的非凡风采
医技科室的每位成员
都能被称为“幕后英雄”
虽然他们很少为患者所知
但如果没有他们
就相当于与病魔战斗时没有“侦查员”
医疗团队治疗时可能“难以摸着边”
今天要介绍的两位医技科室青年骨干
则是在2024年青年医师技能大赛中
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一位来自放射诊断科
另一位来自病理科
让我们一起欣赏下“医学侦探团”的风采吧~
放射诊断科主治医师张娅,目前是我院头颈和妇科肿瘤亚专业组的一员,致力于鼻咽癌方向的临床试验。 放射诊断科是一个利用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进行疾病诊断的“神秘且关键”的领域。 通过常规X线数字摄影(DR)、数字胃肠及各种造影、乳腺X线摄影、CT、MRI等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为患者的全身各部位进行精准的影像学检查。并通过分析这些影像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依据,从而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是一套诊断流程下来不可或缺的“辅助位”,这是张娅的日常工作。 谈及影像诊断,张娅有自己的一份坚持——“影像诊断是现代医学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工作连接着患者和临床诊疗,影像技术和设备的不断革新是现代医学进步的表现。” 影像诊断并非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一门需要深厚医学知识、敏锐洞察力和严谨态度的学科。张娅解释,在与患者有限的交流时间里,医生必须迅速而准确地获取患者的病史信息,通过仔细分析影像结果,作出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 张娅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诊断科,是一个集检查、诊断及辅助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 目前,科室医技护人员七十余人,拥有国际先进的影像诊疗设备,包括:256排CT、64排螺旋CT、超高端IQonCT、3.0T及1.5T核磁共振成像仪(MRI)、胃肠机、乳腺X线及常规X线数字摄影机等,且信息化建设完备,并配备相应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医疗影像工作站。科室主任罗德红教授从事肿瘤影像诊断工作三十余年,尤其擅长头颈部和胸部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牵头并带领科室头颈、胸部、腹部、泌尿、妇科、神经、骨肌等各专业组不断前进。 以科室的过硬实力作基础,张娅仍在持续扩展自己的医学研究领域,她和同事们还积极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子影像等相关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影像诊断学的未来之路。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张娅 病理科主治医师王蕾,专注于消化道病理诊断,致力于专科诊断的规范化及疑难少见病例诊断水平的提高。 论病理科在医院里的“存在感”,它往往不被患者及其家属所广泛认知。然而,这个科室却肩负着医学诊断中无可替代的“黄金准则”。 病理科专注于病理诊断,通常需要从体内收集标本,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步骤后,制作成病理切片,最终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诊断,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的依据。 王蕾始终保持着对病理诊断的敬畏之心,因为她深知每一份病理报告都承载着患者和家属的希望与未来。 王蕾(右一)在日常工作中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这是王蕾的病理学启蒙老师对她的教诲,而成为病理医生后的每一天,都让她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 病理科医生长期默默地站在临床医生背后,充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常被大家称为“医生的医生”。这种身份给她带来了不小压力,也让她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病理诊断工作。 日常工作中,王蕾需要仔细研究患者身体取样的组织或手术标本,通过显微镜下的细致观察,寻找疾病的蛛丝马迹。每一个病变,无论是肿瘤还是非肿瘤,都需要她做出准确的判断。面对恶性肿瘤时,她更需要谨慎行事,确定肿瘤的良恶性、病理类型以及后续的检测方式:“病理报告上的任何错误判定,都有可能导致后续治疗方向的全盘错误,让患者付出巨大代价。”
王蕾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病理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医技科室,是ISO15189认可医学实验室、国家病理质控中心(PQCC)区域中心示范实验室,更是高水平医院建设“杰出科室”:
目前,科室在职员工46人,医生队伍研究生学历占90%以上。科室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设备一流,技术能力深圳领先,可开展术中冰冻诊断、常规外检诊断、术中细胞诊断、穿刺及脱落细胞学诊断、各类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及特殊染色、FISH检测、荧光定量PCR、一代测序、基因重排、高通量测序技术(NGS)等项目,满足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用药指导、肿瘤疗效监测、肿瘤复发转移等各方面的需求。
在科室团队的带领下,王蕾对未来有明晰规划——